专家称:糖 是甜蜜的杀手

 

 

最近小编的一个嫁到国外的闺蜜回来探亲,也和小编一起聚了聚。由于三年没有见到人了。所以在一见到她时,小编我很是吃惊。她那苗条的身姿已经不见,只见那一坨坨的赘肉。在和她聊天中发现她特别喜欢吃甜食,她也说出国后自己的饮食结构和在国内明显不同,加上不爱运动,从而导致肥胖问题。最后小编就给闺蜜建议,让她少吃多动。尤其是在选择零食的时候,尽量不要吃大量的甜食,因为爱吃甜食直接导致摄入能量摄入过多,这是个大问题。

 

生活中的那些糖

 

葡萄糖、蔗糖、果糖等都是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糖,也是我们餐桌上食糖的来源。水果蔬菜中富含果糖,乳糖则是存在于牛奶中的天然糖类。甜甜的味道可以让人愉悦的甜味,正因如此,在饮食上我们很喜欢加点糖。例如我们经常吃的砂糖,泡茶会用到的冰糖,以及调味用的绵白糖,还包括常被视为滋补品的红糖和蜂蜜,儿童零食中的水果糖、奶糖等等,都是糖在我们生活中的体现。

 

糖不是都带有甜味,带有甜味的也不都是糖,牛奶中有4%的乳糖,乳糖是基本没有甜味的;医用的甘油虽有甜味,但不是糖。而生活中最常见的无味糖是米饭中的淀粉。

 

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膳食中要摄入糖呢?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热能。每克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产生4千卡能量,人体所需要的70%左右的能量由糖提供。此外,糖还是构成组织和保护肝脏功能的重要物质。所以我们离不开糖。

 

我国糖产业的发展史

 

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烹饪调味品之一,糖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。

 

先秦时,我国最早使用的糖是麦芽糖。麦芽糖,最初名饴。这种麦芽糖,据东汉刘熙《释名》记述是粘乎乎的半流动体,颜色是黑乎乎的。古时多以麦芽或谷芽等同诸米熬煎而成的软糖,故称之为麦芽糖。大约到了汉代,麦芽糖在民间普遍熬制与使用。“糖”字,也第一次在《方言》中见到了。到了唐代,麦芽糖,又被称为胶牙糖。因为麦芽糖,食之黏牙而得名。麦芽糖,最初还是作为食糖而已,后来,民间则产生了用胶牙糖糊住灶神嘴的风俗,目的是用胶牙糖糊住灶神的口,不能或少在天神前说房主的坏话。后来又开始用于烹饪调味。

 

甘蔗制糖,在我国稍迟一点。大约在春秋时期,我国才开始种植甘蔗。三国时,蔗糖是名贵的贡品,流传于宫廷之中。北魏时已能制造结晶体蔗糖了。唐太宗时中原制造蔗糖的质量也超过印度、西域。唐宋时期,以糖为原料的糖果类产品也日益增多,占领市场。明清时期,制糖业又有了新发展。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记载,制糖技术如压榨、煎熬与结晶等三方面多有进步。

 

总之,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烹饪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。

 

每天应吃多少精制糖呢?

 

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,居民对食糖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,人均食糖消费水平逐年提高,目前,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、欧盟的世界第3大食糖消费国,且仍保持稳步增长态势。2012年我国人均食糖消费水平约为10.03kg/人,这一水平为全球平均水平( 24kg/人) 的42%,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(12.75kg/人).

 

但从营养角度来看,精制糖为人体供能不应超过全天摄入总能量的10%。所以每天建议精制糖摄入量在25g以下,最多不要超过50g。如果你喝一瓶500ml的含糖饮料,糖的摄入量就一定超出了50g。除此以外,很多精制糖还潜伏在含奶甜品、乳制品(冰激凌、含糖酸奶)、糖果、蛋糕、饼干以及早餐谷物中。

 

所以建议大家养成在购买食品时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。很多食品包装上都是以克为单位标注糖(或碳水化合物)的含量的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地换算,来判断其含糖量的多少,比方说一茶匙精制糖为4g,一块方糖4.5g。

 

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。

查看更多: 吃甜食的危害 甜食 营养报价